为破解传统评标模式中专家资源不均、人为干扰风险等难题,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局创新评标模式,以“跨域协同、科技赋能、全程留痕”为核心,构建公平、高效、透明的评标新生态,为全国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提供“合肥经验”。
打破空间壁垒,激活专家资源“共享池”。针对本地专家资源有限、跨区域调配成本高等痛点,合肥依托省级评标调度系统,与长三角区域建立合作网络,实现专家资源“区域共享、云端联动”。通过“双盲”随机分配机制,专家信息与项目信息双向屏蔽,有效防范“熟人评标”“地域倾向”等问题。2025年以来,开展省内双盲评审主场项目84个,提供客场工位710次。
科技赋能评审,按下项目交易“快进键”。全面应用专家云签服务,人脸识别、授权码两种方式调用个人电子签名签署评标报告,信息“一次采集、长期使用”,进一步提高评审效率和便利性。创新应用公共资源交易“青天大模型”AI类人评审,日前,全国首个采用AI类人评审进行招标的项目顺利完成,原需3.5小时评审工作缩至15分钟,效率跃升14倍。
严密制度体系,筑牢评标安全“防火墙”。印发开评标现场管理规定、评标委员会评审须知等文件,实现评标工作流程、专家考评办法等制度上墙,严肃评标纪律,规范评标行为。2025年以来,扣分处理专家49名。推动见证与监管联动,明确162项见证内容,形成10步标准化见证流程,实现评标全程可查询、可追溯。